• 机构
  • 专家
  • 榜单
  • 文章
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价值

  当前,贵州已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总规模为188万人口的搬迁入住,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贵州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中国特色的民生工程。“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贵州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务实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强化产业配置、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托底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脱贫发展、提高收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吻合,也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从纵向脉络看,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由党委和政府主导的旨在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移民运动,彻底改变了贵州近200万搬迁群众的世代命运;从横向联系看,原来横亘在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鸿沟逐渐被弥合,整个社会的和谐将显著提升,一体化程度加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具有时代特征的城镇化运动。省委、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城镇化集中安置的路子。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先决条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拓宽了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实践路径,一方面破解了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落户门槛高、落户对象范围小、农民落户顾虑多等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优质公共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避免农村孩子相较城里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阻断了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城市文明普及运动。精神贫困问题要远比物质贫困问题更大。搬迁群众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城市社区,原有的靠血缘和地缘关系形成的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散”,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导致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断裂,群众心理不适应感的出现在所难免。各安置点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市民意识。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场生态文明建设运动。宅基地复垦、生态修复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的关键一环。随着188万生活在石山区深山区的困难群众搬入城镇,各迁出地开始稳步推进搬迁农户旧房拆除、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宅基地复垦复绿和生态修复,一方面使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更好利用,加快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另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人的活动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步改变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的双赢,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作者
罗强,肖永梅
所属领域
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方法论
文章数据
iwaes指数: -
参评专家: -
专家平均分: -
网络传播指数: -
文章转载数: -
参与转载媒体数: -
搜索引擎收录数: -
重点刊登次数: -
重点刊登时长: -
阅读数: -
点赞数: -
评论数: -
作者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