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关乎乡村振兴的进程和质量。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困境。因此,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已势在必行。新型农民既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人力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的最大受益者。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既是从本源上解决农民素质问题的主要抓手,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新型农民培养存在“四重四轻”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发布多个文件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进行了系统性部署,对于农民持续增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了巨大助力。但在培养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突出体现在 “四重四轻”上。
一是在新型农民培养对象上存在“重精英轻小农”的现象。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举办的新型农民培养项目日益增多,但项目针对的对象多以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企业主以及村级组织负责人等为主,普通小农参与到项目中来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二是在新型农民培养内容上存在“重经济能力轻人性发展”的现象。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培养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农业技术和生产技能以及经营管理知识来开展,而在思想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存在明显的重技术技能轻思想文化、重职业轻生涯的趋势。三是在对待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存在“上层重基层轻,官方重百姓轻”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十分重视,支持力度也前所未有。但是基层政府领导往往口头重视多,真正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付诸切实行动的则很少。对待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只是停留在完成指标任务的层面。而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大部分民众争做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强,积极主动参与新型农民培养项目的为数不多。四是在新型农民培养过程管理中存在“重形式轻质量”的现象。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考核一般只关注举办培训班的数量和参训农民的数量这两个指标,而对于培养内容和培养效果的评价则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种流于形式的效果评价机制导致新型农民培养项目管理混乱,对象选择随意性强,存在大量的“替代者”甚至“混吃混喝”现象。
新型农民培养要与时俱进
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农民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不尽相同。在“站起来”的过程中,农民培养以“治病”为主,主要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四大教育医治“愚、穷、弱、私”四大顽疾。在“富起来”的过程中,农民培养以“致富”为主,主要通过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手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在“强起来”的过程中,农民培养应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主,其目标追求更加高远,内涵和手段理应更加丰富。
因此,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型农民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迫切需要重构科学有效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进一步明晰培养目标、丰富培养内容、压实培养责任,让新型农民真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让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惠农工程。
重塑新型农民培养体系
一是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新型农民培养本质上是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的过程。没有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的全方位改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型。因此,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应注重思想文化的引领,在培养内容上注入更多的思想文化元素。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要诉求,运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手段,寓教于乐,帮助农民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步入新境界、承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实现农村文化新繁荣,推动农村文明新进步。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既要注重在批判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又要注重积极创新,大力发展具有时代价值、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文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不懂科技的农民不可能承担起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新型农民的新使命。应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要求,科学制定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计划,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夯实基础。应秉承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应立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实际,建立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相结合的农民科技能力培养制度,将农业科技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应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知识与经验的跨区域、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与创新。应不断增强农民学习与交流先进农业科技的主动性、有效性与灵活性。作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实践的主体,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必须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和产业振兴导向,积极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与装备,推动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将智能温控、无土栽培、智能配肥、自动灌溉、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广泛引入农业生产,着力打造智慧生态农业,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科技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
三是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新型农民只有善于经营管理,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才能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民只有具备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才能对资金、土地、劳动力、农资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才能实现生产、销售、流通等不同环节的特色化、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从而实现从“农夫”到“农商”的转型。应加强农民市场竞争意识的培养,积极转变陈旧思想与传统农耕经营方式,掌握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应强化农民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多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创建农产品品牌、搞好农产品深度开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新型农民应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以农业主导、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合作竞争、科学管理为助推器,着力培养从事现代农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营销能力,不断增进经营管理知识,提升经营管理技能。
四是农民的创新创业素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新型农民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加大创业教育投入,建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学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分产业提供长期性、多样性、针对性的创业培训。要通过新型农民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全面提升农民创业思维、创新意识、人格心理、创业动机、知识技能、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创业者特质,培养一批新时代农民创业家。应从组织制度、法律制度、市场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着手,完善农村创业生态系统,夯实农民创业的合法性基础,确保农民主人翁地位不动摇,切实加强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农村创业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农民创业的获得感、荣誉感和社会地位。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养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农业农村政策支持体系,统筹并扩大财政资金对农民创新创业的支持,持续增强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愿。通过培养,引导、鼓励农民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方式,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智库研究项目“新型农民培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2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