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题组就共同富裕与收入分配制度展开讨论,分析了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制度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和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这次会议中,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关键在于发挥收入分配作为基础性制度的重要作用。
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收入再分配制度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收入再分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性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时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难以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收入再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和产物,是实现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建立可以缩小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共同富裕和改革发展成果能否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收入再分配制度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近年来,政府在运用收入再分配制度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方面成效显著,继续深化收入再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当前我国低收入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偏高,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居民的福利水平。应通过收入再分配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应建立和完善城市以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地确定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大数据系统严格确定保障对象,真正让低收入居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目前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这限制了农村和城市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户籍制度紧密联系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是消除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先进行试点,通过建立新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取消户籍制度导致的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差异,实现社会公平。
最后,保障居民生存和发展等涉及民生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仍然偏低,还存在不同人群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现象。例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居民享有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为全体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各类经济主体对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非基本公共服务价格,使全体人民都可以承受,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普惠性公共服务产品。同时,积极引导资金进入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领域,解决公共服务长期存在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优化税收结构,加大税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税收政策可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改革税收结构,不断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所占比重,使税收政策真正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作用;二是先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全国征收区间,然后各地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决定征收的具体数额,像北京、上海等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较高的特大城市,应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压力;三是给予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更多劳动力通过就业获得收入;四是免除或降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税,提高高档奢侈品消费税率;五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房产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
第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机会的公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中低收入居民在子女入园、上学等教育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家庭负担沉重。尤其是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差异较大,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需要确立公平、均衡的国民教育理念,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变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教育机会不均等和居民家庭教育负担日益沉重的现状;制定社会、企业、个人投资教育的优惠政策,以多种形式、机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利用财政专项拨款、失业保障基金、再就业基金等资金开展城市失业、下岗职工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第四,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居民家庭购房压力不断加大,而政府为居民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数量还十分有限。因此,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保障是收入再分配制度中政府应履行的重要职责。当前,应重点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公共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央可以规定地方政府每年须从财政支出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真正享有住房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此外,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项目“消费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0XYJS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